本網站攝影作品,除非註明為引用自其他網頁者,均為網主本人之作品,請尊重智慧財產。
ALL photo IN this Blog, unless some were NAMED from others' web, are all belong to host (Joyce Hsu), please respect the property and copyright.

2009-04-07

非關義大利: 眷村正夯??!! 是我永遠的老家

這新村側門30多年前原本是一面圍牆

我家大門、院子及巷子和我的小紅金龜



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,這一陣子,當我用網路看台灣的電視,三不五時就聽到有節目談起"眷村": 眷村文化、眷村菜、眷村故事... 等等,都讓我釘在電腦螢幕前,目不轉睛,卻紅著眼眶地看完。

對大部分住在台灣的人,"眷村"是有另一種文化的"部落",對我而言,卻是我生活40多年的家鄉,很慶幸的是我的老家到現在還在,但拖不過2年,它也會消失在這個世界......我很慚愧,一直一直念著要把我這成長的的地方,好好的用我的手和相機來做記錄,可是當我一回到家,總是窩在家懶得動,結果,2年前,當我送給我女兒一個相機做為生日禮物,她拍了200多張有關自助新村及家裡所有房間 (包括那個已經有40多年歷史的廁所,發霉的牆壁和又破又爛的貼著小磁磚的浴缸),拍攝過程中,我媽媽不停的喊著: "別拍了! 家裡又髒又亂啊!!" 沒錯,我家是非常老舊,再怎麼整,也去不掉它有的歷史,家是擴建過,原本的後院改成的臥房,後來又加蓋了一層,相片中那個破木紅門及磚牆,確從未改變過。院子則是從原有三棵果樹 (檸檬、釋迦及芭樂樹-小時我在下午時分,大家都在睡午覺,我卻愛爬上芭樂樹上看門外經過的路人),變成了水泥地。屋內有一小走廊,那走廊兩側的壁紙牆面下,還有我是小學生時,所留下的一大片塗鴉,入廚房的木框門上,留有我和兄妹成長過程,記錄高度的原子筆畫線及日期,現在則多了我女兒的.... 雖然她只有12歲,一直住在台北,可是這裡也是她成長過程的一部份,她不只一次告訴我,她捨不得這個破房子從此就沒了。欣慰的是,她至少親身參與經歷眷村文化,對許多眷村第3、4代的孩子,可能只能從父母口述或看電視才能知道,但卻少了感情。
帶我女兒去看我在兒時和我的同伴最愛爬,在三角公園裡的那一棵樹,那根枝幹曾是我的王位;在巷口的陳家雜貨店,到現在還保有我們小時後擺滿彩色瓶瓶罐罐糖果的窗口,被封死的防空洞、中山堂及中正堂的電影看板,還有小學夏日時,我必跑兩趟以上去買5毛一包的清冰(清冰加糖水,八寶冰是1元)的徐家刨冰店....太多,太多的回憶。

眷村的故事,現在已有許多人在傳述,我最近才知道,我的一位國中同學-徐譽庭 (這是她改過的名字),更編了一齣膾炙人口的連續劇"光陰的故事",我一直還沒看過 (得好好找時間看看),她告訴我劇中許多故事及人物就是我們小時的記憶所寫下的;眷村長大的孩子,都是行為可能是不羈的,但確保有非常傳統的家庭觀念,對在眷村一起長大的同伴,永遠感覺是自己家人的一部分。
在我的村子裡和我讀書時的朋友,很多都在演藝界,我也不知道為什麼? 雖也不是多麼大紅大紫,但也都蠻有成就: 除我上面提到的徐譽庭 (勵志新村)是我國中同學,她現在是很有名的編劇,小學同學紀方怡(東自助新村)在聲樂界,小時鄰居馮翊剛(自助新村)在相聲界,哥哥的同學陸象英(勵志新村)在香港界、倪齊民(果貿新村)是演員...這幾位可能是比較台面上的,其他像我母親那一輩的我就不提了。不曉得寫下他們的名號,會不會對他們造成困擾??? 而我自己,混到最後混到義大利來了。有些朋友每年過年還是會來我家聊聊天,因為我家似乎是還在原地未搬遷唯一還在撐的,就算是近期才又連絡上的朋友,都驚訝的不敢相信我的家還在這兒。

我一直非常慶幸自己是眷村的孩子,也從不誨言自己出生在眷村 (否認也沒用,一聽口音就不對),我擁有非常充實及自然的童年,從困窘的成長過程,得到很多很多,我真的希望,這段時間對眷村的懷念不會只是一種熱潮,而是能真正用心的保護這即將消逝的台灣特殊文化。

註: 有名的眷村美食" 海青王家口袋燒餅",就在我家巷子口那裡,走路2分鐘就到了。我每次回去都沒有買不到困擾!! 各位愛眷村美食的老饕們,羨慕吧!!!

自助里網頁連結: 里長是以前的新聞記者吳恩文的母親

自助新村隨寫 作者: hoher 日期: 2008-05-20